时间: 2025-05-01 13:0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1:51
响和景从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响应和谐,景象随之而变”。这个成语形容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其中“响和”指的是声音的和谐,“景从”则是指景象或环境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之间和谐一致,相互呼应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响和景从 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或社会环境的和谐美。例如,在描述山水诗中,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山谷中的回声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音乐、环境设计等,可能会用来描述声音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响和景从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人对和谐美学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主要用于描述自然或人文环境中的和谐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响和景从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理想。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自然徒步旅行中体验到响和景从 的美妙。山谷中的回声与周围的景色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山谷深处,风吟鸟唱,
响和景从,绘成天籁。
想象一幅画面:山谷中,风吹过树梢,鸟鸣回荡,每一声音都与周围的景色和谐相融。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自然风光的视频和自然声音的音频来表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rmony between sound and scenery”,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这种和谐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体现,如在音乐和景观设计中。
响和景从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也体现了*人对和谐美学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响】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響,声也。 、 《剧秦美新》-炎光飞响。 、 《史晨奏铭》-黄玉响应。 、 《易·系辞》-其受命也如响。 、 《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汉·贾谊《过秦论上》-云集响应。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组词】
响臻、 响彻;响效
2.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
3.
【景】
(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景,日光也。 、 《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 、 《尔雅》-四时和谓之景风。 、 《广雅》。按,犹日光风也。-南方景风。 、 江淹《别赋》-日出天而耀景。 、 《文选·张载·七哀诗》-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 、 张衡《西京赋》-流景曜之韡晔。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
【组词】
景曜、 景光、 景焕、 景辉
4.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