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5:10
炮舰外交(Gunboat Diplomacy)是一个政治学术语,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展示军事力量来迫使另一个国家接受其外交政策或达成某种协议。这种外交手段通常涉及威胁或实际使用武力,以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炮舰外交”可能被用来描述历史**,如19世纪欧洲列强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扩张。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过于强硬或侵略性。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和外交学,这个词被用来分析和讨论国家间的权力动态和冲突解决方式。
同义词:军事外交、武力威胁、强权政治 反义词:和平外交、协商解决、软实力
“炮舰外交”一词起源于19世纪,当时欧洲列强使用炮舰作为展示军事力量的手段,特别是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军事威胁或实际使用武力的外交行为。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炮舰外交”可能被视为一种过时的外交手段,特别是在强调和平与合作的现代国际关系中。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这种手段仍可能被某些国家采用。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使用武力或威胁来达成目的,这可能引起人们对战争和冲突的联想。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特别是在讨论国际冲突和外交政策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炮舰外交的阴影下,和平的花朵难以绽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艘炮舰在海上航行,炮口对准远方的海岸线。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战争主题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diplomatie de la canonnière”或西班牙语的“diplomacia de cañonero”,都对应着类似的含义和使用情况。
“炮舰外交”是一个描述国家间权力动态的重要词汇,它提醒我们在国际关系中武力威胁的存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
1.
【炮】
“炮”假借为“砲”,大炮。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军果舁炮至。
2.
【舰】
(形声。从舟,监声。本义:大型的战船)。
同本义。
【引证】
《玉篇》-舰,版屋舟。 、 、 《文选·陆机·辨亡论下》-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 、 《资治通鉴》-方连船舰。 、 、 宋·文天祥《 后序》-北舰十余里。
【组词】
巡洋舰;驱逐舰;航空母舰;舰户
3.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4.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