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1:38
“告阴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背后向有权势的人或机构告发他人的秘密或不当行为,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种行为是出于私利或不正当的动机。
在文学作品中,“告阴状”常被用来描绘阴险狡诈的角色,通过这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背后说坏话或打小报告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词可能涉及到揭露不当行为或秘密交易。
同义词:打小报告、背后中伤、告密 反义词:公开揭露、正面举报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告阴状”更强调背后的、不光明正大的行为,而“打小报告”可能更侧重于小事的报告。反义词则强调公开、正面的揭露行为。
“告阴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阴”字在这里指的是隐蔽的、不公开的,而“状”则是指情况或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告阴状”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违背了诚实和正直的原则。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信任的丧失。
这个词通常会让人联想到阴险、不诚实和背叛。它可能引发负面情感,如厌恶和警惕,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告阴状,我通常会保持警惕,并尝试通过正面沟通来解决问题,避免被不实之词所影响。
在创作一个关于宫廷阴谋的故事时,我可以使用“告阴状”这个词来描述一个角色如何通过秘密手段来陷害对手,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想象一个阴暗的房间,一个人低声细语地向另一个人透露秘密,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告阴状”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ckstabbing”或“gossiping”,虽然这些词在语义上与“告阴状”有所重叠,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因为它们可能不涉及向权威人士报告的行为。
通过对“告阴状”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它所代表的负面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同时也提醒我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诚实和正直。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阴】
(会意。从阜(fù),从侌,侌(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 、 《易·中孚》。按,二在兑泽之中,艮山之下,故称阴。-鸣鹤在阴。 、 《周书·王会》-壜上张赤挛阴羽。 、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 、 《周礼·大司乐》-阴竹之管。 、 《周礼·柞氏》-令剥阴木而水之。 、 《列子·汤问》-达于汉阴(汉水南岸)。 、 唐·李朝威《柳毅传》-洞庭之阴。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阴谷皆入济。 、 清·姚鼐《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阴:泰山的北面。)
【组词】
阴山背后、 阴木、 阴竹、 阴滨、 阴麓、 阴坡
3.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