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3:57
“成败兴废”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从成功到失败,从兴起再到废弃的循环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成败兴废”常用来描绘历史变迁、人物命运或事物的发展周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讨论某个计划、项目或个人的经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或政治体制的变化。
同义词“兴衰”和“盛衰”强调的是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而“起伏”则更多地描述了过程中的波动。反义词“恒定”和“稳定”则与“成败兴废”形成对比,强调不变和持续的状态。
“成败兴废”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中国文化中,“成败兴废”常常与道家的循环观念相联系,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周期。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深沉和反思的,它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循环。在表达时,它常常带有一种哲理的色彩。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创业失败后深刻体会到“成败兴废”的含义。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成功与失败、兴起与废弃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成败兴废皆自然,
人生起伏如潮汐。
历史长河无尽头,
循环往复是真理。
在视觉上,“成败兴废”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历史变迁的画卷,或者是一部记录时代更迭的纪录片。在听觉上,它可以是一首反映人生起伏的音乐作品,或者是讲述历史故事的有声读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se and fall”或“cycle of life”,它们也描述了事物从兴起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有明成败兴废,然后知秉要持权,故尚无为也。
古今之~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1.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2.
【败】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败,毁也。 、 《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 、 《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 、 《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 《韩非子》-法败则国乱。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败家丧身。
3.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4.
【废】
(形声。从广,发声。从“广”(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房子倾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顿之言钝,谓屋钝置无居之者也。”-废,屋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