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0:47
噬脐何及(shì qí hé j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自己的肚脐怎么能够得着呢?”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物因为之前的错误决策或行为而感到极度后悔,但已经无法改变现状。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遗憾,尤其是在事情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强调决策的不可逆性。
同义词:后悔莫及、悔之晚矣、亡羊补牢 反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噬脐无及。”原意是指人无法咬到自己的肚脐,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后悔已经来不及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和后果的不可逆性。它提醒人们在做出决策时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一旦错误发生,后悔可能就无济于事。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无奈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一时疏忽或错误判断而导致的无法挽回的后果,引发人们对决策重要性的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做决定时要谨慎,避免将来后悔。例如,在做出重大投资或职业选择时,可以提醒自己“噬脐何及”,以免将来后悔。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时光如梭,噬脐何及, 悔恨交加,泪洒心田。”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边,回头望着已经走过的路,脸上写满了后悔和无奈。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重的叹息声或悲伤的音乐,增强这种无奈和后悔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o little, too late”或“closing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都表达了类似的后悔和无法挽回的意味。
噬脐何及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决策的重要性和后果的不可逆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在做决定时要谨慎,避免将来后悔。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决策的机会。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
如若抗拒,真火焰昆冈,俱为齑粉,~?
春秋时期,楚文王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邓国的国王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亲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儿子要父亲提防这个外甥,可邓祁侯不听,让楚文王攻打申国,可等他灭了申国后回师途中就进攻邓国,邓祁侯真是后悔莫及
1.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
2. 【脐】 (形声。从肉,齐声。本义:肚脐)。 螃蟹腹部的厣,雌者圆形称“团脐”,雄者尖形称“尖脐”。
3.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4.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