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8:01
词汇“噬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
“噬逆”字面意思是指吞噬逆反之物,其中“噬”意为吞食,“逆”意为反叛或不顺从。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吞噬或克服那些不顺从或反叛的事物。
由于“噬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种力量或个体克服困难或挑战的情景。
“噬逆”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噬”和“逆”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但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噬逆”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勇于挑战权威或传统的行为,尤其是在强调个人主义和反抗精神的文化中。
“噬逆”这个词汇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对抗性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气、决心和力量。
由于“噬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噬逆”用于描述主角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决心和行动,如在小说或诗歌中:
他如噬逆之龙, 在风暴中展翅, 吞噬黑暗, 点亮希望之光。
结合视觉和听觉,可以想象一个强者在逆境中奋战的画面,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体现在各种文化中的英雄故事或神话传说中。
“噬逆”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蕴含的克服困难和挑战的意义是普遍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
2.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