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9:21
词汇“噬臠”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噬臠”字面意思是指吃肉,特指吃肉中的精华部分。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来形容贵族或君王享用的美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左传》等,可能会出现“噬臠”这个词,用以描述贵族的奢侈生活或宴会的盛况。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时。
“噬”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咬、吃,“臠”字则指切成小块的肉。随着时间的推移,“噬臠”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很少见到。
在古代社会,食物的分配和享用是社会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噬臠”一词反映了古代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对食物的特殊追求。
对于现代人来说,“噬臠”可能会引起一种对古代贵族生活的遥远想象,以及对那个时代社会等级和食物文化的思考。
由于“噬臠”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或历史讨论中。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噬臠”来描绘宴会的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宴会的画面,贵族们围坐一桌,享用着精美的肉食,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乐舞和宴会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噬臠”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用来描述贵族或上层社会的饮食习惯。
“噬臠”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文化现象。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些古词汇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的多样性。
1.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
2.
【胾】
切成的大块肉。
【引证】
《说文》-胾,大脔也。从肉。 、 《诗·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笾豆大房。 、 《礼记·曲礼》。注:“殽,骨体也;胾,切肉也。殽在俎,胾在豆。”-左殽右胾。 、 《管子·弟子职》-羹胾中别。 、 《仪礼·士虞礼》-胾四豆。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