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7:17
激将法:激将法是一种心理战术,通过言语或行为刺激对方,使其情绪激动,从而做出冲动的行为或决策,通常是为了达到刺激者自身的目的。这种策略常用于谈判、竞技、教育等领域,目的是激发对方的斗志或促使对方采取行动。
“激将法”一词源于汉语,其中“激”意为刺激,“将”意为将军或领导,合起来即通过刺激来引导或影响他人。这个词在古代兵法中已有应用,后来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和各种专业领域。
在**文化中,激将法常被视为一种智慧的体现,尤其是在历史故事和战争策略中。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或不当使用激将法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或挑衅行为。
激将法往往带有一种挑战和刺激的情感色彩,它可能激发人的斗志,也可能引起反感。个人可能会联想到竞争、挑战和胜利的场景。
在学生时代,老师可能会使用激将法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例如说:“你们班要是连这个难题都解决不了,那就太让人失望了。”这种说法虽然带有刺激性,但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动力。
在诗歌中,激将法可以被用来表达一种挑战和激励的情感:
山高路远,你敢不敢攀?
风急浪险,你敢不敢航?
激将一声,唤醒沉睡的梦,
挑战自我,勇往直前。
激将法可能让人联想到激烈的辩论场景,或是体育竞技中的紧张氛围。视觉上,可能会想到**员在赛场上互相挑衅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想到激昂的演讲或呐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策略可以用“goading”或“provoking”来描述,虽然这些词更偏向于负面意义,但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用来表达激将法的正面效果。
激将法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能够在适当的情况下激发人的潜能和斗志。然而,其使用需要谨慎,过度或不当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负面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激将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策略。
1.
【激】
(形声。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激,水碍袤疾波也。 、 《孟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 《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 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
【组词】
激激、 激浪、 激射
2.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