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0:28
断羽绝鳞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折断羽毛,剥去鳞片”,比喻彻底摧毁或剥夺某人的生存条件或能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彻底破坏或剥夺,使其无法恢复或继续。
在文学作品中,断羽绝鳞 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政治斗争中的极端破坏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军事或政治分析中,它可能会被用来描述某些极端**的影响。
断羽绝鳞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它的使用在历史上较为稳定,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其较为生僻,使用频率不高。
在文化中,断羽绝鳞 常被用来形容极端的破坏行为,这与人对和谐与稳定的追求形成对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些极端的政治或军事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重和绝望的感觉,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彻底的破坏,使人联想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痛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历史书籍时遇到这个成语,用来描述古代战争中的极端破坏行为,这让我对历史的残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断羽绝鳞,风中残烛, 昔日繁华,今成废墟。 时光无情,摧毁一切, 唯余心中,一丝哀愁。
视觉上,断羽绝鳞 可能让人联想到破碎的羽毛和剥落的鳞片,给人一种破败和凄凉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和破碎的声音,增强这种凄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utter destruction" 或 "total devasta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断羽绝鳞 那种形象和生动的比喻意味。
断羽绝鳞 是一个富有形象和深刻含义的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频繁,但它对于理解文化和历史中的某些极端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词汇量,并增强我的表达能力。
因科举离乡半春,从别后断羽绝鳞。今日天教遇你们,趁良使附归音信。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羽毛形,即鸟的长翎(líng)形。“羽”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羽”的字多与羽毛有关。本义:鸟毛,特指鸟的长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羽,鸟长毛也。象形。 、 《孔子家语·执辔》-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 、 《周礼·舞师》-教羽舞。 、 《左传·隐公五年》-初献六羽。 、 《考工记·钟氏》-染羽。 、 《墨子·旗帜》-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
【组词】
羽葆鼓吹、 羽葆翠盖、 羽葆花旌、 羽仪廊庙、 羽旆、 羽佩
3.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
4.
【鳞】
(形声。从鱼,粦(lìn)声。本义:鱼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鳞,鱼甲也。 、 扬雄《羽猎赋》-鳞罗布烈。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鳞浪层层。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鳞爪飞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朱鳞大鬣。
【组词】
鳞爪、 鳞沦、 鳞接、 鳞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