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7:46
“断袖之宠”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汉代的历史故事。据《汉书·董贤传》记载,汉哀帝非常宠爱董贤,有一次两人同榻而眠,哀帝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压住,为了不惊醒董贤,哀帝割断了自己的袖子。因此,“断袖之宠”用来形容男性之间的深厚友情,尤其是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断袖之宠”常被用来描绘古代宫廷中的同性恋情感,如在历史小说或古装剧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文化或性别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性别研究等,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的性取向和情感关系。
“断袖之宠”源自汉代的历史典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泛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在现代,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如古代,但在讨论相关历史或文化话题时,仍会被提及。
在**古代,同性恋关系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断袖之宠”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同性恋关系的一种接受态度,尽管这种接受可能仅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情境。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好奇,以及对同性恋情感的复杂感受。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忠诚、牺牲和不被理解的情感。
在讨论历史或文化话题时,我可能会使用“断袖之宠”来描述古代的同性恋关系,以此来丰富讨论的内容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断袖之宠,情深似海,千年流转,爱意不改。”
结合古代宫廷的画面,如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宫殿,以及柔和的古琴音乐,可以更好地传达“断袖之宠”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Sapphic love”(萨福之爱,指女性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和“Greek love”(希腊之爱,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关系)。这些表达都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同性恋关系的描述和接受程度。
“断袖之宠”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特定的情感关系,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和情感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绍闻每日在碧草轩戏谑调笑,九娃儿居然~。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袖】
(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褎、作袖-褎,袂也。 、 《文选·曹子建·乐府》-攘袖见素手。 、 《韩非子》-长袖善舞。
【组词】
袖搭、 袖佉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宠】
(形声。从宀(mián),龙声。本义:尊崇)。
同本义。
【引证】
《国语·楚语》。注:“尊也。”-宠神其祖。 、 《说文》-宠,尊居也。 、 《左传·襄公三十年》。谓族也。-宠名皆弃。
【组词】
宠存、 宠重、 崇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