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7:28
“一鳞半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龙或鱼身上的一片鳞和一片甲。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通常用来比喻事物的表面或不完整的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一鳞半甲”常用来形容人物或事物的表面现象,暗示其深层或全面的情况未被揭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只了解或掌握了某事物的皮毛,没有深入了解。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或古生物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化石或标本的保存状态。
“一鳞半甲”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龙和鱼的描述,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用法,用来形容事物的部分或表面现象。
在**文化中,龙和鱼都是吉祥的象征,因此“一鳞半甲”虽然形容的是部分,但也隐含了对完整和全面的向往。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不够深入或全面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学*或了解事物时的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探索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只了解某个话题的表面,没有深入研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知识如海,却只取一鳞半甲,未曾探其深渊。”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龙或鱼的鳞片,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水波的声音,象征着深邃和未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rop in the ocean”,意指极小的一部分,与“一鳞半甲”有相似的比喻意义。
“一鳞半甲”这个成语在描述事物的不完整或表面现象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学和了解事物时要追求全面和深入,避免停留在表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唐人以为长于讽刺,得陈拾遗~。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鳞】
(形声。从鱼,粦(lìn)声。本义:鱼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鳞,鱼甲也。 、 扬雄《羽猎赋》-鳞罗布烈。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鳞浪层层。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鳞爪飞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朱鳞大鬣。
【组词】
鳞爪、 鳞沦、 鳞接、 鳞萃
3.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4.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1. 【一鳞】 莩甲;甲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