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2:30
“人神同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和神都感到愤怒。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极其恶劣,以至于无论是人还是神都无法容忍,表达了极度的愤怒和谴责。
“人神同愤”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极端愤怒和谴责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神灵被认为是道德和正义的守护者。因此,“人神同愤”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人类的愤怒,也暗示了神灵的干预和惩罚。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某些行为的严重性和不可容忍性。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正义的力量和道德的审判。它激发了一种对不公和邪恶的强烈反感,同时也唤起了对正义和善良的渴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听到这个成语被用来描述一些严重的社会不公**,如腐败、暴力或环境破坏。它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愤怒,也激发了公众对改变的渴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那黑暗的角落,
背叛的阴影悄然蔓延,
人神同愤的火焰,
燃烧着正义的誓言。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人站在一座古老的庙宇前,面对着**愤怒的神像,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愤怒和决心。背景音乐可能是沉重而有力的鼓声,象征着正义的力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n the gods would be outraged”,虽然不如“人神同愤”那样简洁和有力,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情感和意义。
“人神同愤”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也反映了人类对正义和道德的共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立场。
曾不怀音,公行反噬,肆兹悖逆,人神同愤。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神】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引证】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 《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以祀天神。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组词】
神司、 神会、 神祗、 神浒、 神馆、 神歌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