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3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31:43
词汇“人祀”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描述古代**仪式和祭祀活动的语境中。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人祀”进行分析:
“人祀”字面意思是指以人为祭品的祭祀活动。在古代,这是一种极端的**仪式,通常在重大灾难、战争或重要庆典时进行,以祈求神灵的庇佑或宽恕。
“人祀”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的“人”指人类,“祀”指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残酷的祭祀方式逐渐被淘汰,因此“人祀”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相信神灵的力量,因此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人祀作为一种极端的祭祀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
提到“人祀”,人们可能会感到震惊和不安,因为它涉及对人类生命的极端剥夺。这种联想可能会引发对古代**和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几乎不会遇到与“人祀”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因为它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在创作中,可以将“人祀”作为一种历史背景或象征元素,用以探讨人类对神灵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等主题。
提到“人祀”,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祭祀场景的绘画或雕塑,以及古代祭祀音乐的庄严和神秘。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以人为祭品的行为在古代都有出现,如玛雅文化中的“人祭”,这些行为在现代都被视为野蛮和不可接受的。
“人祀”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和文化特点。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尊重生命,追求和平与和谐。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