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4:03
“公而忘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而忘记个人的私利。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个人在面对集体利益时,能够牺牲个人的利益,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公而忘私”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表达无私精神的重要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公而忘私”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特别是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成语被用来鼓励人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形象,激发人们的敬佩和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为了学生的学业和成长,常常加班加点,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公而忘私心,照亮夜行路,英雄无悔,奉献终不孤。”
想象一位身着工作服的人,在深夜的灯光下辛勤工作,背景音乐是激励人心的旋律,这样的画面和音乐能够很好地传达“公而忘私”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 the common good above personal interes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了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公而忘私”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社会期望。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理解和践行这一原则对于培养高尚的品格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私】
(形声。从禾,厶(sī)声。本义:禾;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私者也。”-私,禾也。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