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0:31
海拔:指某地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通常用于地理学、气象学和航空等领域,用以描述地点的高度。
海拔一词源自拉丁语“altitudo”,意为高度。在中文中,“海拔”一词主要用于描述地理高度,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气象、航空等领域。
在不同的文化中,海拔往往与神圣、挑战和自然美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在多个文化中被视为神圣之地。
海拔一词常让人联想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的渺小,带来一种敬畏和探索的情感。
在旅行中,我曾到达一个海拔较高的地方,感受到了空气的稀*和环境的严酷,这种体验让我对海拔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海拔的巅峰,云雾缭绕,心灵得以净化。”
海拔一词让人联想到高耸的山峰、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可以通过高山风光的视频或自然声音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英语中,“altitude”对应中文的“海拔”,在不同文化中,高海拔地区往往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如在藏传**中,高海拔的喜马拉雅山脉被视为圣地。
海拔是一个描述地理高度的专业词汇,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它不仅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海拔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相关概念。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