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0:36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连一根毛也不肯拔下来。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非常吝啬,不愿意付出任何东西,哪怕是极小的代价。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用“一毛不拔”来形容贾琏的吝啬。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过分节俭或不愿意帮助他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投资或消费的个体或企业。
同义词中,“吝啬”和“小气”更侧重于形容人的性格,而“抠门”则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反义词中,“慷慨”和“大方”强调的是愿意分享和给予,而“舍得”则更多指愿意放弃或付出。
“一毛不拔”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一毛不拔’。”原意是指连一根毛都不肯拔下来,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极度吝啬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吝啬被视为一种不良品质,因此“一毛不拔”常带有贬义。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节俭或不愿意帮助他人的人。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让人联想到自私和冷漠。在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地传达对某人吝啬行为的不满或批评。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遇到过一个同事在团队活动中总是不愿意分担费用,被其他同事私下里称为“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帮助我们形象地表达了对他行为的不满。
在诗歌中,可以将“一毛不拔”融入到描述人物性格的诗句中,如:
他心如铁石,一毛不拔,
世间繁华,皆与他无关。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紧紧握住钱包的手,象征着“一毛不拔”的形象。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们讨论某人吝啬时的窃窃私语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ight-fisted”或“penny-pinching”,它们也用来形容人的吝啬。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是一个形容人吝啬的词汇,也是一个反映社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这~,我们喝西北风。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家学派代表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自私自利和无原则的仇杀,对立派杨朱则主张一切从自我的利益出发,即“为我”。墨翟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你愿意拔你身上的一毛而利天下吗?”杨朱不允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