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4:04
判官: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审理案件、判决罪犯的官员。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也可以泛指任何有权做出裁决或判断的人。
判官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原指负责审判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限于官方的审判角色,也可以指任何做出判断或裁决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判官常与地府、阴间联系在一起,如《西游记》中的地藏王菩萨的判官。这种形象在民间信仰和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判官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权威和严肃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公正、权威和不可置疑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判官”来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或**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人,如公司的决策者或团队的领导者。
在诗歌中,可以将判官的形象与自然界的法则相联系,如“天道如判官,公正无私情”。
判官的形象常与古代官服、笔墨纸砚等元素结合,形成一种庄重、严肃的视觉形象。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庄重、缓慢的古典音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judge”或“arbiter”,它们在法律和体育领域中有着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判官一词不仅承载着古代官职的历史意义,也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用于法律领域,也用于比喻那些在各个领域中具有裁决权的人。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