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7:43
审判官:字面意思是指负责审理案件、裁决法律纠纷的官员。在法律体系中,审判官通常是指法官或裁判官,他们依据法律和事实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
审判官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审判”意为审理判断,“官”指官员。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审判官的职责和形象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职能——审理案件并作出公正判决——始终未变。
在许多文化中,审判官被视为正义的化身,他们的判决被认为是公正和权威的。然而,在某些社会背景下,审判官也可能受到腐败或政治干预的影响,导致司法不公。
审判官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庄严、权威和公正。它可能引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法律的尊重,但也可能唤起对司法不公或权力滥用的担忧。
在个人经历中,审判官可能出现在法律纠纷或法庭剧中,他们的判决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命运,因此,审判官的形象往往与责任和压力紧密相关。
在诗歌中,审判官可以被描绘成一位智慧的老者,手持天秤和剑,象征着公正和裁决。
视觉联想:想象一位身穿法袍的审判官坐在高高的法官席上,周围是庄严的法庭环境。 听觉联想:听到法槌敲击的声音,以及审判官宣布判决时的严肃语调。
在不同文化中,审判官的角色和形象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审判官通常与法官(Judge)对应,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审判官的权威和传统。
审判官一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法律体系的核心职能,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通过对审判官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语境中准确使用这一词汇。
1.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
2.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3.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