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7:57
“扬州十日”是一个历史的简称,指的是15年清军攻占扬州后,对城内居民进行了长达十天的屠杀。这一在历史上被称为“扬州十日屠城”,是清军南下攻打南明政权时的一次极端暴行,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死亡。
在文学作品中,“扬州十日”常被用作历史背景,用以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极端的暴力或灾难。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它则是研究战争、暴力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案例。
同义词:屠城、大屠杀、血洗 反义词:和平、安宁、和谐
“扬州十日”直接来源于历史的名称,其词源清晰,指的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屠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暴力**的代名词。
在文化中,“扬州十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符号,代表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无辜生命的摧残。这一在社会背景中被广泛讨论,用以反思战争和暴力的后果。
提到“扬州十日”,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战争的恐怖、生命的脆弱和历史的沉重。这一词汇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愤怒。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扬州十日”这一**,它让我更加意识到和平的宝贵和战争的破坏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扬州十日,血染江河,历史的伤痕,永远铭刻。”
想象一幅画面:扬州城墙下,血流成河,哀鸿遍野。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悲壮的交响乐,表达历史的沉重和人类的苦难。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屠城也有对应的词汇,如“南京大屠杀”在英语中称为“Nanjing Massacre”,都是用来描述类似的极端暴力。
“扬州十日”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记录了一个悲惨*,也提醒我们反思战争和暴力的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帮助我们理解和记住历史的教训。
1.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
2.
【州】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同本义 同: 洲
【引证】
《说文》-水中可居曰州。
3.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4.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