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8:01
措手: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不是一个单独的词汇,而是作为词组“措手不及”的一部分出现。字面意思是指在处理事情时没有准备或没有预料到,导致无法及时应对。
在不同的语境中,“措手不及”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措手”作为“措手不及”的一部分,其词源较为直接,主要来源于汉语的日常用语,用以描述在行动或应对上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突发情况下的常见表达。
在文化中,“措手不及”常用来强调准备和预防的重要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未雨绸缪”的重视。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因为它通常与不利的或意外的情况相关联。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自己在面对突发**时的感受,例如在工作中突然接到紧急任务时的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风骤起,树叶措手不及,纷纷坠落,如同我心中的忧愁。”
结合视觉,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突然的雨中奔跑,手中没有伞,显得措手不及;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突然的电话铃声或警报声,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ught off guard”或“unprepar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情境相似。
“措手不及”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表达,用来描述在面对突发或未预见情况时的状态。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措】
(形声。从手,昔声。本义:放置,安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措,置也。 、 《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 、 《礼记·中庸》。疏:“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也。”-学之弗能,弗措也。 、 《汉书·文帝纪》。师古曰:“措,置也。民不犯法,无所刑也。”-几致刑措。
【组词】
措置、 措身、 措手、 措手不迭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