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0:09
措手不及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处理事情时没有准备,来不及应对”。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突发**或突然的变化时,没有预先准备,导致无法及时做出反应或应对。
“措手不及”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措手”和“不及”两个词组成,意指手忙脚乱,来不及应对。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有“措手不及”的用法。
在**文化中,强调“未雨绸缪”和“有备无患”,因此“措手不及”常带有负面含义,暗示缺乏准备和计划。
这个词汇常带有一种紧张和焦虑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突然的危机和无法控制的情境。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突发的家庭问题或工作挑战,这时“措手不及”的感觉尤为明显,需要迅速调整策略和心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突降,星辰措手不及,月光洒落,照亮无备之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暴雨中,手中没有任何遮蔽物,表情惊慌失措;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紧张快速的旋律,增强“措手不及”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caught off guard”或“unprepar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措手不及”这个词汇在描述突发*和无准备状态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所准备,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情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1.
【措】
(形声。从手,昔声。本义:放置,安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措,置也。 、 《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 、 《礼记·中庸》。疏:“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也。”-学之弗能,弗措也。 、 《汉书·文帝纪》。师古曰:“措,置也。民不犯法,无所刑也。”-几致刑措。
【组词】
措置、 措身、 措手、 措手不迭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