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3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37:40
“掩骼”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掩盖或隐藏骨骸。在古代,这通常指的是埋葬死者,特别是那些无人认领的尸体,以示尊重和避免疫病。
在文学中,“掩骼”可能被用来描绘战争、灾难或社会不公的场景,强调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考古学的专业领域,它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埋葬实践。
“掩骼”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掩”意为掩盖,“骼”指骨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掩骼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在社会动荡或战争时期,掩骼的行为也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掩骼”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悲伤、尊重和历史的沉重。它可能唤起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参与过相关的志愿服务或历史研究,可能会对“掩骼”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掩骼”来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风中掩骼,
历史的尘埃落定,
和平的种子,
在心中悄然发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战场,人们在默默地掩埋骨骸。音乐上,可能会选择悲伤而庄重的旋律来配合这一场景。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埋葬实践和尊重死者的行为普遍存在,但具体的词汇和*俗可能有所不同。
“掩骼”这个词汇不仅是对埋葬行为的描述,也承载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加深对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1.
【掩】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掩,敛也。小上曰掩。 、 《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掩练帛,广终幅。 、 《史记·司马相如传》-掩薄草渚。 、 《周髀算经》-空正掩日。 、 《聊斋志异·促织》-掩口胡卢而笑。 、 清·方域《壮梅堂文集》-掩其上哉。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巾掩口。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诚。
【组词】
掩圹、 掩心、 掩土、 掩面、 掩著
2.
【骼】
(形声。从骨,各声。本义:禽兽之骨。引申为“人或动物的骨骼”)。
骨头。
【引证】
《说文》-骼,禽兽之骨曰骼。 、 《埤苍》-骼,腰骨也。 、 《礼记·月令》-掩骼埋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