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7:08
树株: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一棵树,特别是指一棵已经种植并生长的树木。它强调的是树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片森林或树木的集合。
树株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树”和“株”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株”字原本指的是树根或树干,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一棵树。
在许多文化中,树株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例如,在的传统文化中,树木常常象征着长寿和坚韧。在一些信仰中,特定的树株可能被视为神圣的象征。
树株常常让人联想到自然、宁静和生命的力量。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循环的思考。
在我小时候,家附近有一棵巨大的树株,每到夏天,我们都会在树下乘凉,那棵树成了我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诗歌: 在那片静谧的林间, 一棵树株孤独地站立, 它的枝叶轻轻摇曳, 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想象一棵高大的树株,它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这种景象和声音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在不同文化中,树株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北欧神话中,世界树(Yggdrasil)连接着九个世界,具有重要的神话意义。
树株这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界的美。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株】
(形声。从木,朱声。本义:露出地面的树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语转曰桩。-株,木根也。 、 《史记·平准书》。集解:“根蒂也。”-命曰株送徒。 、 《列子·黄帝》。释文:“枯树本也。”-若厥株驹。 、 《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