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6:10
树杪(shù miǎ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树的顶端或树梢。它通常用来描述树木的最高部分,即树枝的末端。
在文学作品中,树杪常用来营造一种高远、宁静或孤独的氛围。例如,在描述自然景色时,作家可能会用“树杪”来强调景色的辽阔或深远。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林业或园艺,它可能被用来精确描述树木的特定部分。
树杪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树”和“杪”组成。“杪”字古汉语中意为末端或尽头,因此“树杪”即树的末端。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如《诗经》中就有“杪”字的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树木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长寿、坚韧等。树杪**作为树木的最高部分,有时也象征着高远的目标或理想。
树杪这个词给人一种宁静、高远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的美景、宁静的乡村生活或是孤独的思考时刻。
在个人经历中,树杪可能与童年时爬树的记忆相关,或是与自然散步时观察到的树梢风景有关。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树杪”来描绘一幅宁静的画面:
树杪轻摇,风语低吟, 星光点点,夜色深沉。
树杪可能让人联想到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或是树梢在阳光下的摇曳。视觉上,它可能与森林的顶端或远处的山脉相连。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tree top”或“tree crown”,但这些词汇没有“树杪”那种特定的文学韵味。
树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树木的物理特征,还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联想。在学*汉语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杪】
(形声。从木,少声。本义:树枝的细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杪,木标末也。 、 《通俗文》-树锋曰杪。 、 司马相如《上林赋》-偃蹇杪颠。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杪颠、 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