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4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45:48
树梢:指树的顶端部分,特别是指树枝的末端,通常是树的最高点。
树梢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树”和“梢”组成。“梢”字古已有之,意为末端或顶端。在古代文献中,树梢一词已有使用,如《诗经》中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中的“树之榛栗”即指树梢上的果实。
在**文化中,树梢常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如高远、希望和生命力。在传统绘画和诗歌中,树梢常常是描绘自然美景的重要元素。
树梢给人以高远、清新和自由的联想。它常常让人想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也可能唤起对童年在树梢间玩耍的回忆。
在我小时候,经常和朋友们在树梢间攀爬,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树梢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
诗歌: 树梢之上,风轻轻吹过, 叶儿摇曳,似在诉说。 天空之下,我心自由, 树梢之间,梦想飞翔。
树梢的视觉联想常常是绿色的、生机勃勃的,而听觉联想可能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鸟儿在树梢间的鸣叫。
在英语中,树梢可以对应为“tree top”或“tree canopy”。不同文化中,树梢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与自然、生命和高度相关。
树梢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实用性,还在文化和情感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情感和想象的重要载体。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梢】
(形声。从木,肖声。本义:树木的末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梢,梢木也。 、 《尔雅》。注:“谓木无枝柯,梢擢长而杀者。”-梢,梢擢。 、 白居易《有木诗》-开花寄树梢。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
【组词】
树梢;枝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