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0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04:02
天贶节:天贶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源自宋代,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天贶"二字来源于《易经》,意为天赐。天贶节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庆祝,这一天被认为是天赐的好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赛龙舟、吃粽子等。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天贶节常被用来描绘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人们的欢乐心情,如诗词中常出现的“天贶佳节”、“天贶良辰”等表达。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天贶节可能不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那样广为人知,但在江苏、浙江等地,人们仍会提及并庆祝这一节日。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民俗学等专业领域,天贶节是一个研究**传统节日和文化的重要课题。
同义词:天赐节、天赐良辰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若从节日的喜庆氛围来看,可以与“丧事”等悲伤场合相对比。
词源:“天贶”二字源自《易经》,意为天赐。在宋代,天贶节开始流行,成为一种庆祝天赐良辰的节日。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的庆祝方式和意义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天赐”寓意始终未变。
文化背景:天贶节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天赐良辰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背景:在现代社会,尽管天贶节的影响力不如春节等传统节日,但在江苏、浙江等地,人们仍会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一节日,传承文化。
情感反应:天贶节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喜庆和祥和的情感,联想到的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场景。
联想:联想到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及节日的喜庆氛围。
经历或故事:在我小时候,每逢天贶节,家人都会一起包粽子,观看赛龙舟比赛,这些美好的回忆至今仍让我感到温馨。
诗歌:
天贶佳节至,龙舟竞渡忙。
粽香飘四溢,欢歌满村庄。
视觉联想:联想到五彩缤纷的龙舟、热闹的集市、人们欢笑的面庞。
听觉联想:联想到龙舟比赛时的鼓声、人们的欢呼声、传统乐器的演奏声。
比较:在其他文化中,类似天贶节的节日可能包括西方的感恩节,虽然庆祝方式和意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天赐良辰的感恩和庆祝。
总结:天贶节是一个充满喜庆和祥和氛围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天赐良辰的重视。通过对天贶节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反思:天贶节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通过学和运用这一词汇,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贶】
(形声。从贝,兄声。本义:赐,赏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贶,赐也。 、 鲍照《拟古》-羞当白壁贶。
【组词】
厚贶、 贶赠、 贶寿、 贶佑
3.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