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2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23:33
偃旗息鼓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下旗帜,停止敲鼓”。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停止战斗或活动,不再进行任何行动,通常用来比喻停止某种活动或斗争,不再继续。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偃旗息鼓”常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的结束,如“敌军见势不妙,便偃旗息鼓,撤退了。”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停止或放弃,如“他看到情况不妙,就偃旗息鼓,不再争辩了。”
专业领域:在军事或体育领域,这个成语特别适用,用来描述战斗或比赛的暂停或结束。
同义词:鸣金收兵、罢手、停战、休战
反义词:奋勇前进、激战正酣、继续战斗
“偃旗息鼓”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这里的意思是赵云故意让敌军以为有埋伏,从而使敌军撤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到任何形式的停止或放弃。
在**文化中,“偃旗息鼓”常与军事策略和智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不利情况下通过智谋取胜的思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平静和结束的感觉,常用于描述紧张或激烈活动后的平静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次激烈的辩论后,双方都决定停止争论,寻求和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战鼓声渐息,偃旗息鼓,星辰见证和平。”
想象一片战场,旗帜缓缓降下,鼓声渐渐消失,这种场景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wer the flags and silence the drums”,虽然不如“偃旗息鼓”简洁,但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偃旗息鼓”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停止,也象征着智慧和策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卷包而去。
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1.
【偃】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偃,僵也。 、 《广雅》-偃,仰也。 、 《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 、 《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 、 《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组词】
偃腹、 偃寝、 偃斧
2.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3.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
4.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