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5:15
“偃旗仆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停止战斗,收起旗帜,停止击鼓。基本含义是指停止战斗或活动,不再继续。
在文学作品中,“偃旗仆鼓”常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的结束,强调和平的到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激烈活动或争论的停止。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战术或历史**。
同义词“鸣金收兵”和“息兵罢战”都强调战斗或活动的停止,但“偃旗仆鼓”更侧重于视觉上的停止,而“鸣金收兵”则侧重于听觉上的信号。反义词则强调继续战斗或活动的开始。
“偃旗仆鼓”源自古代军事用语,最初是指在战斗中为了表示停战或撤退而采取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比喻任何形式的活动的停止。
在**文化中,“偃旗仆鼓”常与和平、和谐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在冲突或争议后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平静、安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战争结束后的宁静和重建。它也提醒人们在冲突后寻求和解和平衡的重要性。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激烈争论或活动的结束,例如家庭争吵后的和解,或项目完成后团队的休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战火偃旗仆鼓,星辰见证和平的誓言。”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战场上旗帜缓缓降下,鼓声渐渐消失的画面。听觉上,则是战鼓声逐渐减弱,直至完全停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easefire”或“stand down”,都强调停止战斗或活动的概念,但没有“偃旗仆鼓”那样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偃旗仆鼓”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战斗的停止,也象征着和平与和谐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1.
【偃】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偃,僵也。 、 《广雅》-偃,仰也。 、 《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 、 《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 、 《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组词】
偃腹、 偃寝、 偃斧
2.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3.
【仆】
(会意。从人,从菐,菐亦声。古文从臣,从菐。甲骨文字形,象一个罪人端着畚箕,从事卑贱劳动之形。本义:供役使的人。即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僕,给事者。 、 《诗·大雅·既醉》-景命有仆。
4.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