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7:36
劫犯:指实施抢劫犯罪行为的人。抢劫是指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劫犯”一词由“劫”和“犯”两个字组成。“劫”字古已有之,原指灾难、劫难,后引申为抢劫;“犯”字指违反、触犯,合起来即指违反法律实施抢劫的人。
在社会文化中,劫犯通常被视为负面形象,与犯罪、暴力等负面元素相关联。在法律体系中,对劫犯的惩处体现了社会对财产权和人身安全的保护。
提到劫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危险、恐惧和不安。这个词激发的是负面情感,因为它关联到可能的暴力和财产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通过新闻报道或社区警示了解到劫犯的存在,这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保持警惕,注意个人财物安全。
在创作中,劫犯可以作为一个复杂角色的象征,比如一个曾经是劫犯但后来改过自新的人物,这样的角色可以探讨救赎和重生的主题。
视觉上,劫犯可能让人联想到蒙面、持械的犯罪分子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笛声、呼救声等紧张刺激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劫犯的概念和法律定义大致相似,但在处理和描述这类犯罪行为时,各文化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
“劫犯”这个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社会文化中对犯罪行为的一种描述。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法律规范。
1.
【劫】
(会意。从力,去声。本义: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
威胁;威逼。
【引证】
《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 、 《礼记·儒行》-劫之以众。 、 《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 、 《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 《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 、 《汉书·高帝纪》-因以劫众。 、 宋·苏洵《六国论》-积威所劫。
【组词】
劫杀、 劫略、 劫盟、 劫质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