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1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11:00
词汇“拱手垂裳”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礼仪,主要用于描述一种恭敬的姿态或态度。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拱手垂裳”字面意思是指双手合抱在胸前,衣裳下垂,表示恭敬、顺从或谦逊的态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尊长或重要场合时所表现出的恭敬姿态。
“拱手垂裳”源自古代的礼仪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权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拱手垂裳”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并在社会交往中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尊敬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场景,以及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传统婚礼时看到新人对长辈拱手垂裳,以示尊敬和感谢。
在创作一首关于传统文化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拱手垂裳”来描绘人物的恭敬姿态,增强诗歌的文化氛围。
结合古代宫廷音乐和服饰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拱手垂裳”所传达的恭敬和庄重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wing”(鞠躬),虽然动作不同,但传达的尊敬和谦逊的情感是相似的。
“拱手垂裳”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动作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今陛下处积安之时,乘不拔之势,~而天下向风。
1.
【拱】
(形声。从手,共声。本义: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拱,敛手也。 、 《论语》-子路拱而立。 、 《礼记·玉藻》-颐羀垂拱。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拱,谓合两手也。”-与我其拱璧。 、 《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组词】
拱默、 拱伏、 拱手听命、 拱候、 拱揖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4. 【裳】 ——用于“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