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3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30:26
“拯焚救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拯救被火烧和被水淹的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助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英勇行为,如在古代战争或灾难中拯救百姓。在口语中,它也可以用来比喻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在专业领域,如救援、消防等部门,这个成语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拯焚救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拯”意为拯救,“焚”指火灾,“救”意为救助,“溺”指溺水。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救助行为的重视和赞扬。
在**传统文化中,拯焚救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勇敢。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救援工作的尊重和感激。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勇气和同情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火灾,当时消防队员的迅速反应和勇敢行为让我深刻理解了“拯焚救溺”的真正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烈火与洪流之间,英雄的身影挺立,拯焚救溺,书写不朽的传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消防队员在火场中英勇救人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旋律来表达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cue from the flames and floods”,虽然不如“拯焚救溺”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义。
“拯焚救溺”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救援行为的描述,也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困难和危险时,应该展现出同情和勇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臣恭守晋阳,驰心魏阙,被首濡足,拯溺救焚,大举义兵,式宁区宇。
举朝~之精神,专用之摘抉细微,而以察吏诘戎予夺大柄仅付二三阉寺。(《明史·姜思睿传》)
1.
【拯】
(形声。从手,丞(chéng)声。本义:向上举)。
同本义。
【引证】
《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孔颖达疏:“拯,举也。”-艮期腓,不拯其随。
2.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3.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4.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