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02:3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2:32:53
词汇“焚钱烈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较为古雅或文学性的表达。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焚钱烈楮”字面意思是指烧毁纸钱和纸制品。其中,“焚”指烧毁,“钱”在这里特指纸钱,即用于祭祀时烧给亡灵的模拟货币,“烈”表示猛烈,“楮”则指纸张,尤其是指用于制作纸钱的纸张。因此,整个词汇可以理解为猛烈地烧毁用于祭祀的纸钱和纸制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一种庄重或悲壮的祭祀场景,强调祭祀的隆重和虔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传统文化或仪式时。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学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描述特定的祭祀行为。
“焚钱烈楮”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的祭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方式可能逐渐被更简单的词汇如“烧纸”所替代。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更常见到这种较为文雅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焚烧纸钱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用以供给亡灵在阴间使用。这种俗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观念,以及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思。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生命、死亡和传承的深刻思考。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古雅,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会直接使用。但在参与或描述传统祭祀活动时,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深度。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焚钱烈楮”来描绘一个充满哀思和敬意的场景,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底蕴。
想象一下,在寂静的夜晚,火光映照着人们的脸庞,纸钱在火焰中化为灰烬,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悲伤的音乐和温暖的火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行为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burning incense”或“offering candles”等表达。
“焚钱烈楮”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钱】
(形声。从金,戔(jiān)声。(jiǎn)本义:农具名,即铁铲。上古时期曾以农具作为交易媒介,其后铸造货币又仿其形为之,因此引申为货币、钱财)。
金属货币。特指铜钱。
【引证】
《说文解字》锴注-一曰货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用泉,至秦废贝行钱。 、 《史记·平准书》。索隐:“本名泉,言货之如流泉也。”-龟贝金钱。 、 《国语·周语》。注:“钱者,金币之名,古曰泉,后转曰钱。”-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 、 《史记·天官书》-下有积钱。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 宋·欧阳修《归田录》-以钱覆其上。 、 、
【组词】
钱眼、 钱价、 钱范、 钱幕、 钱缗、 钱品、 钱花花
3.
【烈】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烈,火猛也。 、 《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资治通鉴》-火烈风猛。
【组词】
烈烧、 烈燧、 烈烈、 烈光
4.
【楮】
(形声。从木,者声。本义:楮树,叶似桑,皮可以造纸)。
同本义 。可制纸。
【组词】
楮叶、 楮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