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4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8:23
词汇“焚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焚逸”由两个汉字组成:“焚”和“逸”。
结合起来,“焚逸”可以理解为通过焚烧来达到一种超脱或逃避的状态。
由于“焚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一种极端的、通过毁灭来寻求解脱的行为或情感状态。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
由于“焚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可能较为有限。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的一个较为文学化的表达。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焚逸”可能被用来象征一种极端的反抗或自我牺牲的行为。例如,在某些**或神秘主义的语境中,焚烧可能被视为一种净化或转变的手段。
“焚逸”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悲剧性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牺牲、绝望和寻求解脱的强烈愿望。
由于“焚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焚逸”来表达一种极端的情感状态:
在火焰中焚逸,
我寻找那失落的自由,
燃烧的痛苦,
是我最后的呐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燃烧的景象,火焰中的身影,象征着焚逸的意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火焰燃烧的声音,以及一种绝望或解脱的氛围音乐。
由于“焚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较为有限。
“焚逸”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联想,可以用于文学创作中,表达一种极端的、通过毁灭来寻求解脱的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逸】
(会意。从辵(chuò)兔。兔子善于奔逃。本义: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 、 《左传·桓公八年》。注:“逸,逃也。”-随侯逸。 、 《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马逸不能止。 、 《国语·郑语》。注:“逸,亡也。”-取之以逸逃于褒。 、 《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 、 《北史》-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组词】
逸犯、 逸亡、 逸窜、 逸盗、 逸禽、 逸马、 逸匪、 逸飞、 逸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