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0:59
词汇“己溺己饥”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己溺己饥”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如果自己不愿意遭受某种困境或苦难,就不应该让他人遭受同样的困境或苦难。这是一种基于同理心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在行为上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调人物的高尚品质或行为的正当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提醒或劝告他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法律学,这个成语被用来讨论公正和道德行为的标准。
“己溺己饥”这个成语源自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与儒家伦理紧密相关,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被用来倡导公平、正义和人性化的社会治理。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正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理解。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同理心和善良。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与人交往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做出自私或不公正的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春风拂面,己溺己饥,
心怀慈悲,人间温暖。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帮助另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周围是和谐的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和平与关爱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道德准则可以用“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来表达,这是**教中的“黄金法则”。
“己溺己饥”这个成语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善良和公正。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同理心和尊重他人。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1.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
3.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
【饥】
(形声。从食,幾(jī)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饑,谷不熟为饑。 、 《墨子·七患》-五谷不熟谓之饥。 、 《诗·小雅·雨无止》-降丧饥馑。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 、 《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 《淮南子·天文》-四时不出,天下大饥。 、 《汉书·翼奉传》-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
【组词】
饥荒;饥馁、 饥时得一口、 饥氓、 饥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