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7:09
“三饥两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三天饥饿两天饱足,形容生活极不稳定,时好时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生活贫困、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三饥两饱”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艰难生活,增强故事的悲情色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经济状况或朋友的困境。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贫困和不稳定的生活状态。
“三饥两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不稳定性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生活困境。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稳定生活的渴望。在现代社会,它仍然被用来描述那些经济状况不佳、生活不稳定的人群。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担忧。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们,引发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因为工作不稳定而经历三饥两饱的日子。这让我更加珍惜稳定的生活,并激励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三饥两饱的日子,如风中残烛, 渴望一丝温暖,却总是遥不可及。”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破旧的房屋、空荡的餐桌和无助的眼神。听觉上,可能是寂静的夜晚和偶尔传来的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ving from hand to mouth”,意思是从一个收入来源到另一个,没有储蓄,生活非常不稳定。
“三饥两饱”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不稳定性和贫困问题。在学*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社会的不平等,并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来传达情感和信息的重要性。
刘野夫留南京,久未入都,渊材以书督之,野夫答书曰:‘跛子一生别无路,展手教,化三饥两饱。回视云汉,聊以自诳元神。’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饥】
(形声。从食,幾(jī)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饑,谷不熟为饑。 、 《墨子·七患》-五谷不熟谓之饥。 、 《诗·小雅·雨无止》-降丧饥馑。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 、 《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 《淮南子·天文》-四时不出,天下大饥。 、 《汉书·翼奉传》-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
【组词】
饥荒;饥馁、 饥时得一口、 饥氓、 饥岁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饱】
(形声。从食,包声。本义:吃足)。
同本义。与“饥”相对。
【引证】
《说文》-饱,厌也。 、 《广雅》-饱,满也。 、 《诗·小雅·执竞》-既醉既饱。 、 《孟子·梁惠王上》-乐岁(丰年)终身饱。 、 唐·韩愈《杂说》-食不饱,力不足。 、 清·周容《芋老人传》-生为之饱。
【组词】
酒足饭饱;饱食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