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1:22
“己巳之变”是一个历史词汇,特指明朝末年的一次重大政治。具体来说,它指的是明朝崇祯十七年(14年,农历己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的。这一**标志着明朝的正式终结和清朝的开始。
在文学作品中,“己巳之变”常被用来描述明朝的衰败和清朝的兴起,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在历史学术语境中,它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指代这一具体历史**。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话题时。
同义词:明亡、明朝灭亡、李自成攻京 反义词:无,因为这个**是独一无二的。
“己巳之变”直接来源于农历的己巳年,这一年的重大被历史学家赋予了特定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学术界和相关文献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己巳之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它不仅标志着明朝的结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一在**的历史教育和社会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人来说,“己巳之变”可能会引起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过去王朝更迭的反思。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苦难和历史的无情。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己巳之变”,这让我对明朝的衰败和清朝的兴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己巳之年,风云变幻,王朝更迭,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波澜。”
想象一幅描绘“己巳之变”的画作,可能是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和人民的哀嚎。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己巳之变”的词汇,但类似的历史**在其他文明中也有发生,如罗马帝国的衰落等。
“己巳之变”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特定历史*,也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
1.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
【巳】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在胎包中生长的小儿。本义: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
同本义。
【引证】
、 《淮南子·天文》-巳则生已定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