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8:39
“亡身”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失去生命,即死亡。它通常用来描述生命的终结或个体的消亡。
在文学中,“亡身”可能被用来表达悲剧性的结局或英雄的牺牲,如“他为国亡身,英名永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去世”、“死亡”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法律,可能会使用更为精确的术语来描述生命的终结。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语境的不同。例如,“去世”较为温和,常用于描述长辈的离世;“死亡”则是一个中性词,适用于各种情况;“丧命”和“殒命”则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常用于描述非正常死亡。
“亡身”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亡”意味着失去或消失,“身”指身体或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亡身”可能与忠诚、牺牲和英雄主义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为国家和民族亡身的英雄常常被赞颂和纪念。
“亡身”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的终结,以及与之相关的哀悼和纪念。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与亲人的离世或历史**中的牺牲者相关联。例如,某人的祖父在战争中为国亡身,这个词汇就承载了家族的历史和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星辰陨落,英雄亡身,但他们的光芒永照人间。”
视觉上,“亡身”可能让人联想到葬礼、墓碑或纪念碑。听觉上,可能与哀乐、悼词或祈祷声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死亡的词汇各有特色。例如,英语中的“pass away”、“die”、“perish”等,每种表达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亡身”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是描述生命终结的词汇,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纪念英雄和牺牲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