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6:19
词汇“义以断恩”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处理原则。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义以断恩”字面意思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以道义和公正为先,即使这可能导致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恩情)被切断。这个成语强调了原则和正义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对个人情感和关系时也应如此。
“义以断恩”这个成语源自儒家思想,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以道义为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道德原则仍然被广泛认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仁”、“礼”、“智”、“信”并列为儒家五常。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以义为先,即使在面对个人情感时也应如此。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忠诚、正义和牺牲,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个人情感和道德选择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道德困境时,人们可能会引用“义以断恩”来坚定自己的决心,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中坚守,义以断恩,心虽痛,志不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法官在法庭上公正无私地做出判决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严肃的音乐来表达这种坚定的道义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通过“Justice before friendship”或“Integrity above all”等表达来体现。
“义以断恩”这个成语强调了在面对道德和情感冲突时,应当以道义为先的原则。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道德和伦理价值,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当坚持正义和公正。
臣闻二叔不咸,难结隆周,淮南悖纵,祸兴盛汉,莫非~,情为法屈。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4.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