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18:3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18:31:18
词汇“廷吏”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廷吏”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廷吏”的字面意思是指在朝廷中任职的官员或吏员。其中,“廷”指的是朝廷,即古代帝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吏”则是指官员或办事人员。因此,“廷吏”可以理解为在朝廷中工作的官员或办事人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廷吏”常常用来指代那些在朝廷中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员,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常有提及。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官员”、“公务员”等词汇来替代。
“廷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官员”、“公务员”等词汇。
在古代**,廷吏是朝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负责处理各种政务,对国家的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廷吏的选拔和任用往往遵循一定的制度和标准,如科举制度等。
提到“廷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朝廷的庄严和神秘,以及那些身着官服、手持笏板的官员形象。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朴和庄重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廷吏”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和官员的角色。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廷吏”这个词汇来营造一种古风氛围,如:“夜幕降临,廷吏们匆匆赶往宫中,准备明日的朝会。”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片或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廷吏”的形象和角色。例如,观看《康熙王朝》等历史剧,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廷吏在朝廷中的活动和职责。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的宫廷中也有类似的官员,如“Courtier”(宫廷官员),他们在功能和角色上与“廷吏”有相似之处。
“廷吏”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在学古代文献或历史时,掌握这个词汇是非常有帮助的。
1.
【廷】
(形声。从廴,壬(tíng)声。廴(yǐn),建之旁。有引长之义。本义:朝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廷,朝中也。 、 《楚辞·王逸·九思逢尤》-虎兕争兮于廷中。 、 《汉书·陆逵传》-游汉廷公卿间。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廷叱之。 、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廷中皆大笑。
【组词】
廷臣、 廷吏、 廷推、 廷魁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