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5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58:55
“三吏”是一个汉语词汇,特指**古代官制中的三种低级官员,即“县吏”、“乡吏”和“村吏”。这些官员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司法和税收等基层管理工作。
在文学作品中,“三吏”常常被用来描绘基层官吏的形象,有时带有贬义,暗示他们的贪婪和腐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研究和专业文献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三吏”一词源自**古代的官制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职责和形象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概念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三吏”代表了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其形象和行为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治理水平和道德风尚。
提到“三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基层官员的艰辛,也可能引发对腐败和不公的负面情感。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过“三吏”的职能和历史作用,这让我对古代**的基层治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三吏”作为象征,表达对古代社会治理的思考:
古道边,三吏行,
乡间事,手中轻。
税赋重,民心惊,
历史长,影未停。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乡村小道上,三位官员骑马而行,背景是古老的村庄和田野。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生活节奏和基层官员的日常。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基层官员角色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中都有出现,如欧洲的“村长”或“镇长”。
“三吏”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基层治理,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