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0:31
刻画无盐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描绘或刻画时没有使用盐,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比喻用法,源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宋人有请为关内侯者,哀公使宰我受之,宰我对曰:‘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刻意美化一个本来不美的人,就像在没有盐的情况下作画,或者像唐突地冒犯西施一样,都是不恰当的。因此,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过分美化或夸张,反而显得不自然或不合适。
在文学作品中,刻画无盐 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夸张或不真实的描写。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指出某人的自我吹嘘或过度修饰。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评价那些技巧虽高但情感表达不真实的作品。
刻画无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广泛使用,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强调的是过度修饰带来的不真实感。
在传统文化中,真实和自然是重要的美学标准。刻画无盐** 反映了这种审美观念,即过度修饰和夸张是不被推崇的。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那些过度包装和虚假宣传的现象,感到一种不真实和不舒服。它提醒我们在表达和创作时要追求真实和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销售人员过度夸大产品功能的情况,这时我会想到“刻画无盐”,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判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虚幻的画布上,他刻画无盐,每一笔都显得多余。”
看到这个词汇,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幅色彩过于艳丽但不自然的画作,或者是一段过分夸张的演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ver-the-top" 或 "overdon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过度和夸张的意思。
刻画无盐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追求真实和自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真实性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化深度。
仿数珠儿,~唐突。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盐】
(形声。从卤,监声。本义:食盐)。
同本义。
【引证】
《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 《史记·货殖列传》-鲁盐漆丝。
【组词】
盐酱口、 盐枭、 盐斤、 盐捕分府、 盐钞法、 盐呆子、 盐官、 盐院、 盐丁、 盐引、 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