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3:49
御史中丞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出现在汉朝至清朝。字面意思为“御史台中的副职”,御史台是古代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弹劾不法,维护朝廷的纪律和法律。中丞是御史台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
在文学作品中,御史中丞常被描绘为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即被设定为御史中丞,体现了其正直和权威。在口语和日常交流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历史研究和专业文献中,御史中丞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义词:监察御史、御史大夫(上级)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若从职责角度看,可能与“贪官污吏”形成对比。
御史中丞的设立始于汉朝,后经历代沿革,职责和地位有所变化。在明清时期,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御史中丞的职能被都察院的其他官员所继承。
在**古代社会,御史中丞是维护皇权、监察百官的重要角色,其存在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朝廷的稳定和法律的执行。
御史中丞常让人联想到正直、权威和法律的象征,给人以严肃、庄重的感觉。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御史中丞这一官职,但其代表的公正和法律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可以设定一个现代版的“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社会不公,维护法律尊严。
想象一位身着古代官服的御史中丞,手持笏板,严肃地站在朝堂之上,这种形象给人以庄重和权威的视觉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是司法官或监察官,如英国的“Lord Chancellor”或罗马的“Praetor”。
御史中丞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官制和法律体系,也体现了公正和权威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御】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本义:驾驶车马)。
同本义。也作“驭”。
【引证】
《说文》-御,使马也。 、 《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 、 《汉书·荀彘传》-以御见,侍中。 、 《周礼·大司徒》-礼乐射御书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 、 《资治通鉴》-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众…甚未足畏。
【组词】
御轮、 御策、 御正、 御夫
2.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3.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4.
【丞】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两只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zhěng)本义:拯救)。
接受、秉承。 同: 承
【引证】
《孝经·谏诤章》注-前疑后丞。 、 《史记·酷吏列传》-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