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8:58
“御冬”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抵御冬天,即采取措施来应对寒冷的冬季。它通常指的是为了保暖和生存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如准备足够的衣物、燃料、食物等。
在文学中,“御冬”可能被用来象征性地表示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的准备和坚韧。在口语中,它可能更直接地指代实际的冬季准备工作。在专业领域,如农业或建筑,它可能涉及到具体的冬季防护措施。
同义词:防寒、过冬、冬备 反义词:迎夏、避寒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御冬”更侧重于主动的防御和准备,而“防寒”可能更侧重于被动地避免寒冷。
“御冬”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御”字有抵御、控制的意思,“冬”即指冬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冬季常常被视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季节,因为寒冷可能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御冬”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节俭、准备和家庭团结等价值观相关联。
“御冬”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安全和准备。它可能唤起对家庭团聚、冬季庆祝活动和传统*俗的温馨记忆。
在个人生活中,我记得小时候家人会提前准备冬季的衣物和食物,这种御冬的准备让我感到安心和温暖。
在诗歌中,可以将“御冬”融入描述冬季的美丽和挑战的诗句中:
雪花飘落,大地披银装, 御冬之心,温暖如春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家庭围坐在火炉旁,外面是飘雪的冬夜,这种场景与“御冬”的概念紧密相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柴火燃烧的声音,增添了冬季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御冬”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北欧国家,冬季非常漫长和严酷,因此御冬的措施可能更加复杂和系统化。
“御冬”这个词汇不仅涉及到实际的冬季准备工作,还蕴含了文化、情感和历史的丰富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1.
【御】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本义:驾驶车马)。
同本义。也作“驭”。
【引证】
《说文》-御,使马也。 、 《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 、 《汉书·荀彘传》-以御见,侍中。 、 《周礼·大司徒》-礼乐射御书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 、 《资治通鉴》-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众…甚未足畏。
【组词】
御轮、 御策、 御正、 御夫
2.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