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34
“丑逆”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丑”和“逆”两个字组成。其中,“丑”通常指外貌或行为上的不美观、不雅观,而“逆”则指违背、反常或不顺。结合起来,“丑逆”可以理解为指代那些在外貌或行为上不仅不美观,而且还违背常规或社会期望的状态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丑逆”可能用来形容人物的外貌或行为,强调其与社会常态的背离,从而突出人物的独特性或反叛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贬义,用来批评或嘲笑某人的外貌或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丑逆”来描述某些行为模式或社会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丑逆”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丑”和“逆”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这两个字的含义和用法也在不断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丑逆”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或外貌,其贬义色彩较为明显。
在**传统文化中,“丑逆”可能与道德评价和社会秩序有关。在现代社会,随着个性表达的多样化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丑逆”的含义和评价也在发生变化。它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不符合主流审美或社会规范的行为,也可能被视为个性和创新的体现。
“丑逆”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不受欢迎、不被接受的形象或行为。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社会规范、审美标准和个性表达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被视为“丑逆”的行为或外貌,这可能引发我们的好奇、反感或同情。例如,在街头看到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我们可能会用“丑逆”来形容他的装扮。
在诗歌中,可以将“丑逆”用来形容一个反叛的角色,如:
他以丑逆之姿,
挑战世俗的目光,
在夜的深处,
绽放独特的光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奇异服装的人,其形象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音乐中,某些非主流的音乐风格可能被视为“丑逆”,因其与主流音乐的差异而显得独特。
在不同文化中,“丑逆”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ccentric”或“outlandish”,它们也用来形容那些与众不同、违背常规的行为或外貌。
“丑逆”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不仅涉及审美和道德评价,还与个性表达和社会规范有关。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文化现象和个体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不同文化对“丑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1.
【丑】
(形声。从鬼,酉声。古人以为鬼的面貌最丑,故从鬼。本义:貌丑。按:在古代,“醜”和“丑”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可恶。
【引证】
《说文》-醜,可恶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耗土之人醜。 、 《楚辞·橘颂》-姱而不醜兮。 、 《诗·小雅·十月之交》。传:“恶也。”-亦孔之醜。
【组词】
丑名、 丑言、 丑攀谈、 丑徒、 丑语
2.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