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3:21
抱柱之信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抱着柱子等待承诺的实现,比喻坚守信约,不失信于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狐突的故事,他因为坚守对晋文公的承诺,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改变初衷。
在文学作品中,抱柱之信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忠诚和信守诺言的品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精神内涵——坚守承诺和诚信——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强调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商业,这个词汇强调了合同和协议的神圣不可侵犯。
抱柱之信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忠诚和信义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抱柱之信** 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即使在困难和压力下也要坚守承诺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人以坚定和可靠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承诺的人,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尊敬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因为坚守对客户的承诺,即使加班到深夜也要完成工作,这种抱柱之信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雨中,我抱柱之信,
不改初衷,守候你的归期。
想象一个人在风雨中抱着柱子等待,这个画面传达了一种坚定和等待的情感。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缓慢而坚定的旋律来配合这种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stick to one's word”或“keep one's promise”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的诚信和承诺的观念是相通的。
抱柱之信 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和道德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诚信,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传达了诚信和承诺的重要性。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守尾生~,拼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