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7:19
“死冤家”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无法和解的仇敌或冤家,通常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难以化解的矛盾或仇恨。
在文学作品中,“死冤家”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薛蟠。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激烈争执或长期不和。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心理学,可能会用来描述无法调解的冲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语境的不同。例如,“死对头”可能更强调对立的持续性和严重性,而“冤家对头”则可能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宿命感。
“死冤家”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死”表示极端或无法改变的状态,“冤家”则指有仇恨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死冤家”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与家庭纠纷、职场冲突或社会矛盾有关,反映了社会关系中的紧张状态。
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紧张、敌对和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表达中,使用“死冤家”可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目睹过一对邻居因为长期的争执而成为死冤家,他们的关系影响了整个社区的和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死冤家,心头的刺,日夜纠缠,不解的结。”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目光中充满敌意。听觉上,可能是激烈的争吵声或沉默中的紧张气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rch-enemy”或“mortal foe”,它们在语义上与“死冤家”相似,但文化背景和使用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死冤家”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人际关系中的极端对立,也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冤】
(会意。从兔,从冖(mì)。“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或从冖,表示在房屋内。本义:屈缩;不舒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 《广雅》-冤,曲也。 、 《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冤,屈也”-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组词】
冤曲、 冤伏、 冤延
3.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