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1:14
“七损八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损伤非常严重,多处受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或物体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或伤害,损失惨重。
在文学作品中,“七损八伤”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激烈冲突后的惨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或某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工程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多处损伤或故障。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损伤程度时有所不同,但都与“七损八伤”在意义上相近或相反。
“七损八伤”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源自古代对损伤程度的夸张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用以强调损伤的严重性。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对破坏和损失的深刻认识。它也体现了汉语中对数字“七”和“八”的特殊用法,这两个数字在汉语中常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沉重和悲观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痛苦、损失和破坏,因此在表达时需要谨慎使用,以免传递过于消极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次严重的车祸现场,那里的车辆和设施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确实可以用“七损八伤”来形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城市的灯火七损八伤,战火留下的痕迹,在每个角落静静诉说。”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废墟中,残垣断壁,烟尘弥漫,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七损八伤”。听觉上,可能是破碎的声音和哀嚎,增强了这种破坏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ttered and bruised”或“wrecked”,虽然不如“七损八伤”那样具体和夸张,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损伤严重性的概念。
“七损八伤”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工具,能够生动地描述严重的损伤或破坏。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这件作品被折腾得~了。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损】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同本义,与“益”相对。
【引证】
《说文》-损,减也。 、 《墨子经》-损偏去也。 、 《易·系辞》-损德之脩也。 、 《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 《孟子·滕文公下》-请损之,月攘一鸡。
【组词】
损年、 损膳、 损薄、 损夺、 损减
3.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4.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