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7:1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7:10:58
失神丧魄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失去了精神,丧失了魂魄。它形容人因为极度惊吓、恐惧、悲伤或其他强烈情绪而变得精神恍惚,魂不守舍。
失神丧魄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精神和魂魄的哲学观念。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精神和魂魄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它们意味着生命的衰弱或终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
在文化中,精神和魂魄的概念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紧密相关。失神丧魄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精神状态的关注,以及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担忧。它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遭受重大打击后的无助和脆弱,引发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过朋友因为亲人的突然离世而失神丧魄,那段时间他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诗歌中,可以将“失神丧魄”融入描述自然灾害后的场景,如:
山崩地裂后,村庄失神丧魄, 烟尘中,生灵无助地徘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一个人在黑暗中孤独行走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是低沉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沉重和无助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ut of one's mind" 或 "beside oneself",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描述了一种极端的精神状态。
失神丧魄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绪下的精神状态,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怎么我近来变了呀!这样失神丧魄,没有一点精密的计算?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神】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引证】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 《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以祀天神。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组词】
神司、 神会、 神祗、 神浒、 神馆、 神歌
3.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