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4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2:50
朗诵:指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通常是为了表演或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朗诵一词源自汉语,由“朗”和“诵”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朗诵是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演艺术。
在**文化中,朗诵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承和弘扬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朗诵比赛和活动仍然是学校教育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朗诵常常让人联想到庄重、优雅和情感的传递。它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在学生时代,我曾参加过朗诵比赛,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朗诵的魅力和挑战。
在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朗诵的技巧融入到文字中,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想象一位穿着古典服饰的朗诵者在舞台上,背景是柔和的灯光和古典音乐,这样的场景能够增强朗诵的氛围和感染力。
在英语中,“recitation”或“recital”与“朗诵”有相似的含义,但更侧重于背诵和表演。
朗诵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艺术,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丰富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在学*语言和文学的过程中,朗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领域。
1.
【朗】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朗,明也。 、 《诗·大雅·既醉》-高朗令终。 、 《国语·楚语下》-其圣能光远宣朗。 、 《淮南子·原道》-新而不朗。 、 嵇康《琴赋》-朗月垂光。 、 陶潜《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
【组词】
朗白、 朗朗、 朗鉴、 朗亮、 朗明、 朗净、 朗烈、 朗朗烈烈
2.
【诵】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诵,讽也。 、 《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 、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 《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 《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
【组词】
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 诵笃笃、 诵咏、 诵诗、 诵说、 诵数、 诵谏、 诵忆、 诵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