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9:48
词汇“作诵”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风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作”和“诵”两个部分来理解。
结合起来,“作诵”可能指的是创作并朗读或背诵某种文学作品,如诗歌、文章等。
由于“作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作”和“诵”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描述一种特定的文学活动。
在**古代文化中,文人常常通过创作和朗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作诵”可能与这种文化传统有关。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古典、雅致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和文学创作。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文学活动或学术研究中。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人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作诵”来描述他们的文学活动:
月下独酌,诗心荡漾,
作诵之间,情思飞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文人在月光下吟诵诗歌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悠扬的古琴声和朗朗的读书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文学活动可以用“reciting”(朗诵)和“composing”(创作)等词汇来描述。
“作诵”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体现了文学创作和朗诵的传统,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有一定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文化知识。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诵】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诵,讽也。 、 《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 、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 《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 《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
【组词】
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 诵笃笃、 诵咏、 诵诗、 诵说、 诵数、 诵谏、 诵忆、 诵号